百年无战事
没有战争,是瑞士自然保护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我们在访问苏联、联邦德国的过程中,已经痛切地感受到,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洗劫过的地区,就连一棵40龄以上的大树也找不到,大地和自然的面貌完全改观。养殖在乌克兰的野马全部毁于这场战争之中。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消灭了欧洲野牛将近600头,几乎导致这一欧洲最大型动物的灭绝。后来由于采用了园囿养殖的办法,才抢救了这一珍贵物种。我们在访问苏联的文章中,已经记叙了这件事。至于最近的海湾战争所带来的生态灾难,就更是令人惊心动魄了。
在中国,从历史到现在,我所知道、听到和看到的事就更多了。——为了防御外侮的长城,现在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但是要在崇山峻岭之中修建这座长达数千公里的城墙,需要破坏多大面积的景观。据历史记载,秦时大规模修建长城,几乎动用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劳力,沿线森林摧毁殆尽。
——公元222年,三国时期吴蜀两国之间进行过一场恶战。吴将陆逊顺风放火,烧掉在今湖北宜昌至四川巫山之间刘备的40多座营寨,当然也烧掉了长江流域这一带的大面积森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在侵华期间,实行所谓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给中国人民和大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国民党军队抵挡不住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就实行所谓焦土政策,即自己先毁掉一切,不给敌人留下任何东西。这场战争中的一次著名大火就发生在我的家乡——长沙。1938年11月13日凌晨两点开始这场大火的时候,我正在这个城市以西30公里一个名叫张家湾的乡村,由于高山的遮挡,看不见大火的现场,但到了夜晚,山那边好像火山喷发,一片血红。一连烧了三天三夜。那时候我刚8岁,还很难理解一个30多万人的文化古城化为灰烬意味着什么。后来长大了,越想越可怕,这个血红的印象也越来越深。最近才从一本文史资料中得知,这场大火焚毁了无数的宋版古籍,藏在保险箱中的440颗汉代古印被炼成了一块铜疙瘩。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有3000多人被活活烧死。有一个妇女被逼得走投无路,就抱着孩子跳进水缸里,结果被煮熟了。
到了瑞士,看不到任何战争的痕迹。自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7年结束最后一次国内战争,这里已经有140多年没有战争了。为什么在一个战事纷纭的世界、特别是穷兵黩武的欧洲之中,会出现一个小小的长久和平的瑞士呢?说实在的,我很羡慕这件事,因为我在战争中长大,吃够了战争的苦头,我痛恨战争,我幻想以战备费用的十分之一来用于自然保护事业。但是我很奇怪,没有一个人说喜欢战争,从古代的圣贤到现代的政治家,都说反对战争,但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战争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蚂蚁或是蜜蜂之间的战争是惨绝“虫”寰的,但它们的战争即使是一方的全军覆没,也不会造成一个物种的消亡,而只会促使这个物种的“物竞天择”和进一步的强化,更无损于大自然的正常演替。而一场现代化的人类战争,却可能使人类、自然和地球同归于尽。细想起来,人类是很聪明的,又是很愚蠢的,人人讨厌战争,人人诅咒战争,人人反对战争,但人类从他们还是“猴子”的年代起,就没有摆脱过战争。瑞士有位学者用计算机对7万3千张卡片、87万条新闻进行数据处理,得出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间,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使364
亿人死亡, 损失财产2150亿瑞士法朗。
暴力在远古时代是适应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战争仍然是狩猎文化赋予人类的遗产。尽管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出现了无数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但谁也没有提出一个可以真正消灭战争的办法。
问问瑞士,也许能得到什么启发。有天共进晚餐的时候,我向玻内特夫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虽然没有思想准备,但毕竟是大使夫人,对这样的问题还是有看法的。她说了很多,从瑞士古代英雄退尔谈到莫尔加尔滕战役,从“永久同盟”谈到“永久中立”,从杜南创建红十字会谈到武装保卫中立,从宗教改革谈到民主运动,从南北变通途的圣哥达隧道谈到世界的金融中心。马霞的中文词汇有限,翻译起自然和生物来,因为我们之间平素交流较多,即使不能“言传”,还能“意会”;但在传递别的信息的时候,困难就来了。玻内特夫人的话虽然很多没有听懂,但她的谈话,引起了我对瑞士历史的兴趣,回国后读了几本书。现在我认为,瑞士所以赢得一段历史时期的和平,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从国际环境说,由于瑞士所处“过境国”的地理位置和世界金融工业中心的经济地位,保持瑞士的中立和不依附于任何外国势力,这对所有的欧洲国家是有利的。即使对交战双方来说,保持一个和平的瑞士,也无异于在自己的侧翼保留了一个安全地带和回旋余地。瑞士在国际事务中,也认真扮演了中立的角色。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不断地告诉邻国:“忠实于百年来的传统,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背离中立的原则。”在充满世界纷争的国际环境之中,执行中立政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时来自国外的,国内的,右的,左的干扰,非常难于对付。例如法西斯煽动的感染,共产国际的宣传,特别瑞士是一个拥有法语区、德语区、意大利语区等多民族的国家,邻国的战争往往会引起国内不同民族的不同反响。但瑞士政府严格遵守一视同仁和决不介入外国争端的传统。他们小心翼翼地驾驶着瑞士这叶小舟,绕过了形形色色的暗礁,终于躲开了一次又一次乌云笼罩的国际风暴。瑞士的中立形象树立起来以后,国际上凡是发生了什么争端,总是请瑞士出来当中间人或仲裁者,好像中立国的公民一定是公正不偏的。国内有人从狭隘的立场出发,反对接受这种国际任务。但政府明确地表示,瑞士无意完全避开世界政治,应该准备到需要她服务的任何地方,做力所能及的一切。从1916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瑞士根据国际协定一共收容了各国伤员大约六万八千人,其中有些学生还由专门的救护团体管理,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瑞士因此在保持中立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理论与实践,如果没有这些,他们就对内无法统一思想,对外无法昭示列国。再加上瑞士这块中立国土越来越被用作各种国际机构的地址,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选在这里召开,因此瑞士作为中立形象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了。
光靠别人的恩赐,还赢不来持久的和平,更要靠自己的争取。如前面所说,瑞士努力扮好中立的角色,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严格实施武装保卫中立。瑞士人在历史上当过将近三百年的外国雇佣军,英勇善战一向驰名全欧,现在又团结为一个民主、自立同时高举中立旗帜的联邦,再加上他们严格执行兵役制度,依仗着能攻能守的山区战略地位,所以谁也不敢轻易来啃这只“刺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军队在攻陷法国以后,有五十个师团部署在瑞士东部边境。瑞士人民在克服了悲观恐惧情绪以后,由联邦议会选举了吉桑为全军统帅,发布了全国动员令。几小时之内,男人们穿上了军装,走上了战斗岗位;妇女们代替了男人的工作;全国实行了严格的食品定量制度,包括饭馆和旅馆。为了防备纳粹军队的突然袭击,全国进行了三次大动员。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39年,在一个只有四百万人口的国家里竟动员了50万人。由于瑞士人民这种同仇敌忾的决心以及当时希特勒面临着东西两面应战的困难,才使瑞士在战火横飞的欧洲免于一场灾难。这种居安思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挖掘的山洞和隧道网纵横交错,有人比喻瑞士像块满是洞孔的干酪。居民在地道里贮备粮食和武器弹药。公路旁伪装的居民小屋实际是军事基地的大门,从里面可以开出坦克和装有导弹发射架的军用卡车。阿尔卑斯山好像是一艘巨型的陆地航空母舰,超音速战斗机通过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岩洞大门,在山体内的秘密跑道上起降。他们义务服兵役的制度,比其他国家都严格。欧洲有些国家可以用从事某些许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来代替服兵役,瑞士没有这种通融的办法,凡是20岁至50岁的男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必须十三次服兵役,第一次是十七周,以后为三周或两周,共约一年的时间。而且军事训练的强度很大,不论是山区行军,还是越野滑雪,都必须咬牙刻苦。这种全民皆兵的防务体制,对树立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有很大的作用。他们称此为“刺猬战略”,意思是刺猬不侵犯人,但遇到来犯便浑身是刺。
说到瑞士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十年前在成都武侯祠里看到的一副对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是赵藩1903年写的,它总结了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诸葛亮的一生经验,揭示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和武功等矛盾对立统一的深邃思想。以此对照瑞士所走的道路,也不无相通之处。这副对联中,有两点含义尤为突出:一个是“知兵非好战”,意思是娴熟战略的人不一定就是喜欢战争。我看还可以加一句话:高喊和平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热爱和平。瑞士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慈温利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所要的和平实际上意味着战争,而我所要的战争却意味着和平。”因为瑞士人民懂得“知兵非好战”,所以全民武装保卫中立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另一个是“审时度势”,就是要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因地制宜。瑞士人干事情一般都抱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在处理中立问题上是如此,在处理其他问题上也是如此。瑞士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没有战争,但能不能保证一千四百多年没有战争呢?不能。如果他们注意“审时度势”,准确掌握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就有可能做到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战争。
世界上有没有消灭战争的办法呢?从瑞士这里,我没有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