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第一个把活的大熊猫带出中国
第一个把活的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既不是动物学家,也不是动物园工作者,而是美国纽约的一位女服装设计师。她名叫露丝·哈克纳斯,时年35岁。
在她找到大熊猫的六十多年前,即从大卫神甫获得第一个大熊猫标本算起,世界上就掀起了一股熊猫热。许多的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狩猎家不远万里,不惜重金,纷纷进入中国,都想捕捉到这种珍奇动物。但大熊猫是一种十分隐蔽的动物。它终生过着独栖的生活;除了繁殖期,很难看到群体,很难听到它们的叫声;整天游荡在高山竹林之中,就是近在几十米之内,也不一定能发现它们。所以这些外国人除了带走一些大熊猫皮和一些传奇的故事,谁也没有得到一只活的大熊猫。露丝的丈夫威廉·哈克纳斯是一位动物学者和探险家,新婚刚两个星期,就为寻找大熊猫而奔赴中国。临别时,露丝要求一块儿走,而她所得到的回答是:“对男人远征队来说,女人只是一种累赘。”
威廉到了中国以后,还没有进入大熊猫的产区,便突然病死在上海。留在纽约的露丝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以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继承丈夫的遗志,到中国去寻找大熊猫。她几乎是单枪匹马,只雇用了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猎人杨昆廷。杨当时只有25岁,他的哥哥杨帝泽倒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远征队员,曾陪同罗斯福的儿子在中国狩猎过动物。威廉是1936年2月间去世的,露丝在4月17日便启航离开了纽约。9月26日,她和杨昆廷从上海乘小船,沿长江上溯1500英里。然后登岸,穿过岷江山谷,进入了四川省汶川县的高山地带,开始了寻找大熊猫的艰苦历程。开始露丝还坐滑竿或是手推车,后来只能步行了。他们经过一些还保留着城墙的城市和一些与世隔绝的村庄,晚上歇宿在石头堆砌的客栈或是荒废的碉堡中。一路上气候变化也很大,冷的时候像冬天一样,热的时候如走沙漠。有时候还遇到兵匪的骚扰。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她总是顽强地在向导的后面跟着。有时候杨昆廷要去巡视陷阱是否捕获到动物,要她在帐棚里休息,她也不干。
机遇偏爱有心人。
11月9日,正当他们爬上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险坡,穿越一片大雪覆盖的竹林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枪响和动物的叫声。他们爬过竹丛,来到猎人射击的地方。杨昆廷心想一定是大熊猫遭到了伏击,迅速往前奔去。露丝在她的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聆听了一会儿,又继续往前走了几步,这里的竹丛稍微稀疏了一点,却矗立着几棵大树。杨昆廷突然停下来,差点儿把我撞了一跤。他聚精会神地听了一会儿,然后迅速地往前走。我赶不上他,只是朦朦胧胧中透过摇晃的树枝,看见他停在一棵枯树旁。我也停了下来,眼帘很快就被冰花凝结了。从一个枯树洞里传来一种类似婴儿的啼叫声。我肯定冻得麻木了,当杨昆廷捧着一只温乎乎、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过来的时候,我一动也没动。”当她把这个小家伙抱在怀里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在西方流传了半个多世纪,许多人正在梦寐以求的神秘动物——一只大熊猫幼仔。露丝描述当时的情景说:“它那黑白花的小圆球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地就找着了我的乳房。”当时这只大熊猫小崽还不到三磅重,出生也就十多天,还没有睁开眼睛。当时他们以为这只幼仔是雌的,就取名为“苏琳”,即杨昆廷的妻子的名字。露丝带着苏琳迅速返回成都,乘飞机直奔上海。由于手续不完备闯入内地,引起了麻烦。露丝滞留在上海期间,像母亲一样照顾着苏琳,整天陪着它,晚上没有睡过好觉。特别是当苏琳生病的时候,露丝常常在夜里去惊动儿科大夫。
后来由于朋友的帮助,露丝仅以两美元的“贿赂”,就登上了美轮“麦金莱总统号”。她提着一只柳条编织的大筐,在海关登记表上写着:“随身携带哈叭狗一只。”就这样混出了中国。
当露丝提着这个不时传出婴儿般叫声的柳筐,登上旧金山海岸的时候,正是1936年圣诞节的前夕。美国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来庆贺这件意想不到的喜事。苏琳在热烈的鼓号声中,登上了美国的国土。旅馆特为高山来的“贵宾”降低了室内的温度。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特为苏琳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罗斯福总统的儿子西奥多在纽约看到这个活泼可爱的苏琳时,很动感情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那我宁愿拿自己的儿子来代替。”他说这话,不知是出于一时的感慨,还是由于久远的忏悔。因为八年以前,他和兄弟克米特曾专程去中国狩猎大熊猫。他们先到四川宝兴——大卫首次发现大熊猫的地方,一无所获。然后转到越西,兄弟俩同时开枪,射死一只雌性大熊猫。这只大熊猫被做成标本,现在还陈列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他们首开了西方人亲手猎杀大熊猫的记录,以后猎杀了大熊猫的还有德国人谢弗(1931年)、美国人塞奇、谢尔登(1934年)、英国人布罗克赫斯特(1935年)等,至于通过高价收购或其他手段,利用中国人之手猎杀和捕捉大熊猫的数目,那就多不胜数了。我们在列宁格勒、巴黎、伦敦、纽约、华盛顿等博物馆看到许多大熊猫标本,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也有一次例外,我在瑞士伯尔尼自然历史博物馆看到两个大熊猫标本,怎么看怎么不像。馆长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自然博物馆应该有大熊猫标本,我们没有,只好用羊皮和狗皮缝制了。”博物馆不得不用仿制品来代替真标本,由此也可见大熊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1937年苏琳被送到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立即成为芝加哥城的超级明星。人们从四面八方来瞻仰这位熊猫“小姐”,最多的一天达四万人,当年的参观人数打破了历史的最高记录。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来到这里,看不见,也要亲手摸摸苏琳。前来索取照片和报道的电报,超过了当时轰动美国的歹徒、芝加哥犯罪团伙的首脑卡彭。苏琳的每一个滑稽逗人的动作,都成了当时报纸和广播的新闻。市场上许多商品的广告上,都出现了苏琳的形象,甚至一种时髦的鸡尾酒也以大熊猫命名。遗憾的是苏琳只活了一岁多,1938年4月1日死于肺炎。经解剖才发现,苏琳不是小姐,而是一位公子。它也被制成标本,和罗斯福儿子打死的大熊猫一块儿陈列在芝加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不久,苏琳和露丝的故事,就出版了书,也搬上了银幕。几十年以后,连当时的向导和猎手也成了新闻人物。当杨昆廷在加利福尼亚被发现的时候,他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七十六岁的老头。他不仅提供了许多当时的资料,还保留着许多有关旧中国的许多照片和实物。所以许多人去采访他,为他写传记,还邀请他访问了猎捕大熊猫的故地,访问了著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