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erBeiJing Signal
Greener BeiJing

中文首页

环境论坛

绿色北京站点导航

马霞与我们同行

 

 

 

 

 

 

 

 

 

 

 

 

 

 

 

 

 

 

 

 

 

 

 

 

 

 

 

 

 

 

 

 

 

 

 

 

 

 

 

 

 

 

 

 

 

 

 

 

 

 

 

 

 

 

  

Greener Beijing Logo
GreenerBeiJing Logo

版权所有 绿色北京

首页|目录|请你评点|请你评点(第二封信)|评点摘录|绿色营|绿色旅程
目前位置:绿色北京>唐锡阳>马霞和我们同行>绿色旅程>雪羊和蜜蜂

◆雪羊和蜜蜂◆

  我们不能以宁静的、不变的、像憧憬田园诗一样的心情来看待宇宙,大自然永远不会重复自己。生态系统既是自然演变的结果,同时在演变过程中又要不断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说,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是一种破坏力,也可能是一种推动力和塑造力。所以他不采取简单的态度: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而只是在劝告人们要采取慎重态度的同时,又以一个科学家和实践家的态度来研究这些现象,并考虑在维护生态系统中能做些什么。

  1990年初在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里,我们和副主任谈起生态管理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具体教训。1925年,曾有人在这里放养了六只雪羊,没想到现在已繁殖到一千多只。公园发现这种客籍动物已危及一些特有植物,影响到当地的生态,想消灭它。但国家有法律规定,国家公园内禁止狩猎;而且这种动物攀援能力特强,专门栖息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狩猎非常危险。公园只好使用直升飞机活捕这种动物,每只花费高达一千美元,还远远控制不住数量。现在已成为公园内一个除之不能,任之有害的棘手问题。
  这个问题,在中国可能还意识不到,在许多自然保护区中,不正出现了一股"驯养热"和"引进热"吗?我亲眼看到不少的保护区都在驯养动物和引进植物,其中包括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猕猴、娃娃鱼、鹤类、雉类以及银杉、水杉等等,有的规模很小,有的规模很大。如果是出于挽救濒危动植物或者是科学研究的目的,还无可厚非,但绝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旅游,招揽游客;或者是用这些奇花异木、珍禽异兽作交易或变相的交易。作为以保护生态为天职的自然保护区,这实在是背道而驰了。可见他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用的不是生态学观点,而是与其相悖的观点,认为人可以主宰一切,可以为所欲为。但科学的发展和视野的开扩,已经证明了这种看法是愚昧的,有害的,必须为生态学观点所代替。
  什么叫做生态学管理呢?我的理解就是用历史的、自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来管理自然,保护自然。我想起了访问法国卡马尔格保护区时和古莱先生的对话。我问他管理保护区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他说:"我想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认识自己的保护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鸟、兽、植物、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事实证明了,想当然常常是错误的。我们是在做了至少四年的调查研究以后,才懂得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苏联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明文规定:保护区内绝对禁止引进外来生物。这使我联想到米丘林的一句话:"自然界是不会错的,因为他没有脑子?quot;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一切,都反映着自然规律,没有半点主观的东西。而自恃聪明实际是半瓶子醋的人,总想做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蠢事。
  和西方先进的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在文化层次和自然保护意识上确实还有很大差距,但有识之士还是有的。一个印象很深的实例是,几年前我在编辑《大自然》杂志的时候,收到了养蜂专家周崧的一篇来稿。周崧是我从工作中认识的一位好友,他学识渊博,思想敏锐,心地善良,可以说是科学界的怪才。这篇文章谈的是蜜蜂的引进问题,题目叫做《中蜂和西蜂之战》。这场几乎遍及全国的蜜蜂大战,可以说完全是在人的操纵而又操纵不了的情况下进行的。中蜂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蜜蜂,西蜂指的是西方传统的蜜蜂。说传统也不对,因为这两种蜜蜂都是根据人类的利益在不断地被驯化和改造之中,也包括这场尚未结束的"大战"在内。中国人引进西方的蜜蜂,当然是西蜂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但人类缺乏指挥自然交响乐的才能,在引进过程中,就爆发了这场中蜂和西蜂的种间大战。中蜂生活在中国,少说也有几万年的历史,因此它们最适应中国的自然环境;而西蜂祖籍在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肯定不适应中国的自然环境。在这场战争中,如果没有人类的参与,西蜂肯定不能取胜,甚至不可能在中国生存。因为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扶植西蜂的措施,结果是西蜂兴盛起来,中蜂迅速地衰落下去。西蜂的兴盛,确实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了很大好处;可是中蜂的衰落呢,难道对国家,对人民,或者说对人类、对蜜蜂、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就一无所损、一无所失吗?这篇文章通过生动、具体而深刻的描写,展开了这个尚不为中国人所注意的主题。
  读完这篇文章,情难自已,我立即给周崧写了封信:
  周崧同志:
  你按自己预约的时间,提前交了稿,这使我特别高兴,而且是篇高质量的作品,更是喜出望外。如果没有质量更高、更重要的文章,我们决定放在第三期《大自然》的头条。遗憾的是迟到了几天,没有赶上第二期发稿。
  这篇文章好,好在摆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特别引起我的共鸣,是我刚采访草海自然保护区归来,那里的情况也使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原谅我耽误你的时间,把我写的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抄在下面:
  (略。请参阅《草海对我说》中的"草海的叮咛"。)
  扯得太远了,对不起。我抄下这段有个想法,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可否在你的文章最后部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自己认为看准了,就不必含糊了。
生活特别紧张,好像越紧张,日子就跑得越快。说到工作,好像刚尝出点滋味,时间就到了。我说这话不是悲观,而是一种黄昏赶路的心情,但愿月色好一些,身体能顶住。
  以《大自然》读者的名义:谢谢! 祝你健康
                                 锡阳 1987.3.29.
  很快就收到了一封既实际又敏锐,而且含意深刻的回信。他把问题引深了一步,我们不能以宁静的、不变的、像憧憬田园诗一样的心情来看待宇宙,大自然永远不会重复自己。生态系统既是自然演变的结果,同时在演变过程中又要不断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说,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是一种破坏力,也可能是一种推动力和塑造力。所以他不采取简单的态度: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而只是在劝告人们要采取慎重态度的同时,又以一个科学家和实践家的态度来研究这些现象,并考虑在维护生态系统中能做些什么。这封信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关于引进蜜蜂的讨论。所以,我决定把他的文章连同这次通讯,一并发表在《大自然》杂志上。这组文章果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被读者评选为1987年《大自然》上的最佳文章。现在再把这封信转录在这里,我想这本书的读者也会感兴趣的。
  唐锡阳同志:
  昨日接来信,很高兴!我这篇稿实在是逼出来的,完全没有想到你会给?quot;高质量"的评价。希望你能尽量作些修饰,改成你所希望的样子。"草海"的那一段提得很尖锐。人信仰上帝,当他们祷告上帝,求造物赐给一切的时候,其实已经表明了一种叛逆者的思想和动向。你总是提倡实心实意地和万物共存,和众生共繁荣,真心诚意地皈依造物者。你的言行,岂能为自命不凡的人类所容忍?!
  我的文章最后很难表示明确的看法,因为我确实仍难以确定:如以西蜂完全取代中蜂的地位,是否是一种无法弥补的过失。我只觉得人们为了近利所做的一切,太不慎重,太不负责任了。要补救引种造成的自然界扭曲状态,恐怕也不一定是恢复原状,而是要促进一种新的平衡。即使是在这种悔过式的行动中,也应该特别尊重依靠自然的力量。正像你说的那样,人太自信了,太自负了……!人总认为自己可以支配一切,直至搬动地球,又好像古代的奴隶主自以为掌生杀之权,而实际上是借奴隶的存在而存在一样。人类自古以来,为自己干了不少大事,有些在今天看来已能肯定是自祸而非自福;有些至今仍难以明辨。仅仅是引进导致的祸与福,又怎能一下子说清楚呢?巴西农业部于1956年委托生物学家Kerr博士改进蜂种。他当年引进了30多?quot;塞内加尔"蜜蜂(就是在非洲蜇死了中国专家的那种蜂),因其中26群逃离了蜂箱,飞进了圣保罗郊区的森林,和当地蜜蜂杂交了,产生了一种非常强悍和凶暴的蜜蜂,造成了连续30多年?quot;杀人蜂"大祸,引种之害可谓甚矣!但这是触犯了人的尊严,所以人人皆欲诛之而后快。可对于自然呢?对于其他生物又如何呢?从另一方面说,这对于当地的蜜蜂,无疑是一次强化。[注:七年之后,偶尔读到美国《洛杉矶时报》1994年4月5日题为《杀人蜂使巴西蜂蜜增产》的报道,证实了周崧的预见。消息中说,这种杀人蜂能比普通蜂更快更有效地传授花粉和采集花蜜,因此使巴西的蜂蜜产量由原来几千吨增加到1993年的4万吨。所?quot;杀人蜂"已不是"人人皆欲诛之而后快",居然还有人出高价收购这种蜜蜂。一只普通欧洲蜂蜂后的价格仅7-8美元,而这种蜂的蜂后竟高达400美元。]那么,是否只能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灾祸呢?我倒不把人看成是万物之灵,其实人和澳大利亚某一历史时期曾横行不法的兔子差不多,只是人不会由鹰一类"天敌"的繁育来抑制;人将受到人的抑制,所以你说"人类的天敌将是自己"。
  我想用"工程育种"(或将改称为"数理育种")的技术来强化一下已经引进的西蜂,也想用这项技术来恢复一些地区的中蜂。鉴于在我国生活了近百年的西蜂大部分已经成?quot;小家畜",我正着意收拾西蜂散失的基因,意图尽可能恢复它们能够独立生存于自然界的生机,或者说是"野性";我也想搜集和组合至今仍十分丰富多彩的中蜂基因,使它们在很多地区重新繁盛兴旺起来。所以必要的时候还要再引种,既引进西蜂,也引进中蜂。但这话在文章结尾就难以说清楚了。我想至少应当保留一些完全用中蜂生产的地区,单称之为保护区好象有点消极,我已向农牧渔业部建议称之为控制区,说明这样做是有经济利益的。"鸡鸣而起,孳孳为利",有利益的嘛!好在不象捕杀大熊猫的利在于其皮毛。
  在四川去了一趟峨眉,山径之脏,使我游兴索然!我倒不在乎那些臭气熏天的人类排泄物,那些东西会变质,会被泥土吸收而成为植物的营养,讨厌的是那些成堆的人类文明产物:瓶子、糖纸、烟头(对人有益对自然有害的过滤嘴)、塑料袋等等。人成了污染源,人的活动成了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真是憾事!
  文章刊出后,请将稿酬折成《大自然》的份数,包括邮费在内寄给我一批刊物。我打算分送给有关部门和养蜂专业界的人士,以引起一些注意。麻烦你了。
                       祝好! 周 崧4.2.于山川实验蜂场

关于作者关于马霞环球绿色行绿色营
上一页观阅评论,参与评论。下一页
绿色北京 2001 Greener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