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何时绿起来

(一)

“生物多样化”棗棗这是物种生存委员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组成员向培伦给记者介绍的新概念。他说,自然资源是任何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人们意识到生物资源可能是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又看到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致使一些在地球生存亿万年的生物加速灭亡或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主张。

我国于1992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有资料显示,城市化进程对生物多样化破坏最严重,城市是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和食物链断裂的重灾区。有些地方仍在重复先污染、后治理,只盖房、不建绿的教训,毁绿事件时有发生。专家指出,园林被称作“城市之肺”,是城市里的自然,是被人同化并被称为家园的自然。园林城市应当是适应城市人回归自然精神的城市,它的环境应当最令人愉悦,它应当充满人与生物共享共处的自然美。

(二)

城市园林绿地有益各种生物,当然也包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人们。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存在着依恋绿色的原始情结,森林草地花色花香对人的心灵会产生某种难以描述的抚慰作用。越是在难见绿色的城市,对绿的渴望就越发强烈。但是,谁来建设园林和绿地呢?

某住宅区建设时,开发商允诺绿地面积将占35%,建成后一看,甬道和停车场占去空地的大半,绿地仅剩楼边朝南处的一条。问其原因,回答是:“还是停车场便民,光有绿地汽车往哪儿放?”有的售房广告突出“距××公园举步之遥”,“绿色风景尽收眼底”之类卖点,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鉴于市民个人能力有限,开发商以盈利为目的,搞园林绿化的主要责任就落在了市政府的头上。

80年代以来,各城市政府对推动园林绿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民义务植树。把义务植树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有些城市确定了市树市花,通过栽花种草,美化城市市容环境;二是建立城市绿地系统。重新编制和实施城市绿地规划,有计划地扩大园林绿地面积,由“点、线、面”向综合功能及网络结构发展,将城市绿化系统同外围自然环境结合,改善城市生态;三是把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与园林绿化相结合。80年代济南建成环城公园,天津修建海河公园,沈阳治理南运河,使两岸树茂花繁,绿草如茵,都是在当地有口皆碑的绿化工程。90年代,北京市百条大街、百座立交桥的大规模绿化,为首都创造了现代化新形象。大连建设大量公园及绿地,较好地发挥了生态效益,为城市增添了风采。城市住宅区建设更注重园林绿化,综合服务功能更健全,如北京恩济里小区、上海三林苑、合肥琥珀山庄、深圳华侨新村、马鞍山珍珠园等,成为全国优秀住宅区的典型。城市园林不等同于园林城市,为了推动城市环境建设,许多城市政府都把创建园林城市作为任期内的目标,并制定规划、逐年实施。建设部制定的12条园林城市标准,成为众多城市发展高水平园林事业的“绿色航标灯”。

在城市政府、开发商及市民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主体中,政府居主导地位,开发商的认识觉悟及作用很重要,市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和热情。天津市河西区有位孔大娘,主动提出要认养居住小区内的绿地,此举开国内个人认养公共绿地的先河。佛山市鸿业综合开发总公司投资数千万元捐建面积约40亩地的带状公园,公园被命名为“鸿业园”并立了黑底金字的石碑,以表彰其公益嘉行。有句话叫作“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政府为人民”。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在新时期发展最深厚的活力,常常扎根在全社会爱绿、盼绿的气候和土壤中。

武汉市部分政协委员建议市中心中山公园大门能向市民敞开免费开放,把公园改名为广场,遭到中山公园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处的坚决反对,认为如改成广场,这座百年名园将不堪重负毁于一旦。眼下“公园”与“广场”两派之争,尚热战犹酣。这反映出园林绿化领域、城市园林产业已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瞩目,园林界的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三)

走过一些世界名城的人,无不对它们充满诗意的绿色留下深刻印象。“森林长在城市,城市建在森林”的柏林,大地碧草绒绒,鲜花浓艳的温哥华,还有被称为“花园城市”、“鲜花的国度”的新加坡、荷兰等等。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现状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有两句“顺口溜”:“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富了的农民盖起比城里人更排场的楼房院落);“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新城镇遍地开花,规划管理水平低,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等跟不上),反映了一些中小城镇出现的问题。大城市矛盾也很尖锐。北京花费了巨大代价,跻身于国内园林城市之列,但距“首善之区”、“环境一流的国际化大城市”依然任重道远。天津滨海新区面对“绿色禁区”盐碱的挑战,老城区改造建绿难于建房,道路绿化一次达标的仅有水上公园北路。上海为摘掉“浦西不见绿”的帽子,中心市区有的地块每平方米花6000美元的代价仍要开辟绿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花钱造绿值不值?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广东佛山有一本账。佛山市境内并无高大秀丽的山丘,也没有大面积湖泊和自然林。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高负荷,90年代全市园林绿化走上了统一规划、配套建设、依法管理新阶段。记者看到佛山人引以为豪的市新区建成的季花园,园内开阔典雅,大片草地上移种了60多棵大榕树,白兰、米兰、桑花、紫荆花喷香吐艳,鸽群和游人和谐相处。这片13.3公顷的公园,1994年建设时的地价就在8亿元以上。

在经济尚不发达地区同样能建设园林城市。位于黄河故道的河南濮阳市,去年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0亿元,但全市干道全部实行了绿化,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建成公共绿地33处,共171.36公顷,绿化覆盖率38.5%,绿地率33.6%,人均公共绿地7.2平方米,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市长林景顺对有些城市盲目扩大城市框架不以为然,认为减少盲目过量的道路、房屋建设,就不必为没钱搞园林绿化犯愁。

条件好的城市应当走在前列。1998年,珠海在450多个参加角逐的世界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行动奖”的殊荣,是10个获奖城市中唯一因整个城市环境全面改善,生态优美,规划科学,经济发展迅速而获奖的。海口市领导对记者说,海南岛是宝贵的一片净土,把资源和环境搞好了,就会“富甲天下”。海口投入25亿元人工填海82.26公顷初创的开放型热带风情“万绿园”等,只是“绿色都市”伟大工程的开始。

当代城市人不仅需要楼高、路宽,经济和社会发达的标志已不再是水泥、汽车。市长们,快点让城市绿起来吧,可不要把园林绿化仅仅看成养养花种种草哦?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