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还需公民意识 环保除了凭借直接的工程之外,还应有更深入的理念基础,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毅说。
去年长江、松花江的特大水灾,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停止砍伐自然林、退耕还湖、兴建水利工程等等措施相继出台。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毅副研究员认为,环境保护除了凭借这些直接的工程之外,还应有更深入的理念基础,那就是作为国民环境意识基础的公民意识。
王毅说,公民意识的基本特性在于它与圣君意识和臣民意识的根本对立,而几千年来我们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根源就在于缺乏公平、公正、共享的公民意识。
黄河流域由两千多年前遍布茂盛的植被何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一个有着“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民族何以会那样长久肆意地掠夺大自然,原因就在于头脑中的圣君臣民意识,只有“圣君”才能与高天厚土一样,成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圣君意识的本质就是要凌驾于万物万民的幼弱生命之上,哪里会把沉默的草木放在眼里。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逐步走向民主、富强,但是真正的公民意识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现代公民意识强调每个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它包括任何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公民以及后代对自然资源的同等权利为前提,任何人无限制地掠夺资源是对整个社会的戕害。自然资源是全体人民共有的,是每个公民可以公正平等共同享有的,所以公民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就是维护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王毅指出,1998年的洪水已给中国不少警示,很多人都在反思、献计献策,但不管是兴建水利工程,加大水利投入还是生物治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所要做的第一要义仍是建立作为现代生态文化基础的公民意识,只有去除某些根本性的欠缺,我们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走出千年的“治水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