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环境道德

1999526日北京日报 记者 伍义林

日前,首都文明办和北京市伦理学会以“环境保护与环境道德”为主题召开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十分关注首都环境整治工作。他们认为,保护首都环境,归根结底是环境文明建设。在首都环境保护大业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要在全体市民中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和信念,广大市民不仅要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首都环保事业。

专家指出,工业革命的浪潮既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保护环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保护环境需要社会广泛的道德舆论和人类内在的道德信念的支持。如果说以往的道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道德律,那么,在人类建构起包括经济、生态、公平在内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机制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应成为道德建设的时代特征,因而应当用“保护环境,善待地球”来充实、完善黄金道德律,把它作为一条普遍的伦理规范要求人们遵守。

专家指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诸多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利益调节也就成为生态环境道德的基础。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论,应当认识到,区域间贫富差距,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的拉大,都可能是新的环境、生态问题的潜在诱因,如何实现区域公正乃至全社会的分配公正,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不可回避的道德难题。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社会公正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代际公正(调节前后相续的各代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的落实。这要遵照“合理的储备率”原则,即保证为子女辈储备的东西同自己有权从父辈处索取的东西在数量上保持平衡。这是每一代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父辈留给我们的是青山绿水,而我们却给后人留下生态灾难。这将是何等的道德犯罪。贯彻代际公正原则,树立“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为耻的”社会风尚,是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的重要道德推动力。

专家指出,就全球范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必须秉持国际公正原则,承担起更大的环保责任。因为正是它们,曾竭尽其强权扩张、资源掠夺和聚敛财富之能事,以其发达国家的“霸主”地位,把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其“排污池”。它们从造成现今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的历史过程中得利最多,难以推脱其对于全球人类“治污防污”的最大责任。

今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南斯拉夫已经实行50多天的狂轰滥炸,试图摧毁南斯拉夫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包括化工厂,结果造成南斯拉夫乃至巴尔干的空前的生态灾难。霸权主义仍将是地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最危险因素。

伦理学专家学者王伟、宋惠昌、李春秋、焦国成、程立显、葛晨虹、杨通晋、赵燕霞、鄯爱红等参加研讨。首都文明办副主任滕毅主持研讨会。19995 26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