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环保产业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于越峰访谈

中国环境报(1999.1.5)

*记者#于越峰

*1999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二十世纪将在这一年画上句号,为此我们推出了“世纪访谈”,您是本栏邀请的第一位嘉宾,中国环保产业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请谈谈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印象。

#中国环保产业起步于本世纪七十年代,20年来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成绩举世公认,而我们的环境状况总体上说并没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而严重恶化。我们没走西方发达国家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老路,应该说环保产业功不可没。环保产业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为我国的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装备,做出巨大贡献,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0多年来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能否提供一些对比性数据。

#我这里有些数据。就以这10年相比吧,1988年我国环保企事业单位有2529个,年产值38亿元,利润为8.3亿元,职工人数为32万人。10年后的今天,环保企事业单位已发展到9807个,年产值达510亿元,利润达43.5亿元,职工总人数达182万人。你把每个数字对应起来,可以看出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几乎是同步的。这是从规模上讲,从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上说,经过20多年发展,已能基本满足我国环境污染治理需要,为防治环境污染所提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和涌现。1997年已生产了200多万台套的环保产品设备,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各个领域,并出口了13万台套,创汇4000多万美元。我们的电除尘和布袋除尘技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污水处理方面,其中城市污水处理,我们已可以全部完成处理工艺设备和配套设备的生产,污水回用技术与国际上的差距也在缩小,工业污水处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有些技术设备已打入国际市场。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中,有些超过国外先进水平,比如我们的微孔消声技术就已领先国际水平。

当然,从总体上说,我们同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我们在污染治理工艺的研究上并不比国际水平差,基本上是同步的,但工艺水平和环保产品质量上与国外大体还有15--20年的差距。

*既然我们在污染治理工艺研究上与国际水平同步,工艺和产品质量却落后20年,这很让人费解,原因是什么?请具体谈谈。

#研究水平与实际应用水平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落差太大了就说明存在问题。就环保产业而言,落差大的原因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自主开发技术能力较弱,投入不足,开发周期长,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能力差。二是产品缺少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和质量监督,表现在工艺使用材料、加工精度不符合要求,导致我国环保产品外观粗糙,运行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治理效果达不到要求。三是工艺和设备的自动控制水平低,高科技含量少,从而导致系统可靠性差,管理人员多,运行成本高。四是我国环保产品成套化、系列化水平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

*环保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疑这与环保产业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有关,作为业内人士请预测一下下一世纪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

#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自然生态的脆弱性决定了中国保护环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相应有一个巨大的环保产业潜在市场的存在。潜在市场的存在昭示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的广阔和诱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环保产业无疑是“朝阳产业”。

有很多因素在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中国近年来加快了环保法规、政策、标准的建设,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较之其它行业是最完善最健全的,即保护环境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依,有政策可依;

(2)以全国第四次环保工作会议为标志,党中央、国务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十五小”企业和治理淮河为开端,明显加大了环境管理力度和投资力度;

(3)《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实施和国务院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计划的实施,特别是“3321”工程计划的实施,即“三河”,“三湖”的治理、两控区的治理、北京市的环境治理都将有力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4)国家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中将有200多亿元用于环境保护项目,这将有力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而这些贷款主要将在1999年和2000年实现,因此可以预见明、后年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历史中不可多得的黄金时代。

*现在无论业内人士还是媒介宣传,似乎已达成这样的共识: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下一世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各地纷纷列计划、上项目,准备将环保产业列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环保产业无疑是下一世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首先要搞清环保产业的内涵或概念。根据环保产业的定义,发展环保产业绝不仅限于开发生产防治环境污染的环保产品。由于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所受制约因素很多,其规模和产量必须与一个时期的环保投资水平相适应,否则无法实现产品销售,必然导致恶性竞争。而环保产业的概念中还包括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这二者的生产经营领域极为广泛,可以包括节能、节水、绿色产品、清洁生产、有机食品、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等。有些领域经济效益很好,且不受环保投资的约束和影响,市场竞争也不很激烈,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对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中可知,1993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为3l2亿元,其中综合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产值占66%;1997年也占66%。所以我们不能一提发展环保产业就只想到要开发生产环保产品,应拓宽思路、避开热点,另辟蹊径,全面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我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是大量发展环保产业。

*这话怎样理解?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提法。

#这里特指对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了一个口号,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热点。任何产业一旦到了热的程度便是不祥之兆。“热”则粗制滥造,“热”则恶性竞争,“热”则经济效益下降。环保产业应吸取这个教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切不可一轰而起一哄而散。我认为,当前发展环保产业的重点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前面说到中国的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15-20年的差距,我们应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重点放在缩小这个差距上,努力摆脱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努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高科技含量;努力调整市场产品结构,填补国内环保技术设备空白;努力开发和生产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运行可靠的、效率提高、能耗较低的环保工艺和技术设备,尽快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努力打入国际环保市场。

*这是理性的思考,热不能热昏了头,以往我们这方面教训不少。

#关于环保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定要正确理解,环保产业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经济增长点有大小之区别,至少目前环保产业不可能成为大的增长点。通过近几次的统计可知,环保产业产值仅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如果从全面发展环保产业即综合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在内,其前景非常可观;如仅着眼于环保产品生产,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十分有限。这里仍有一个概念的问题。至于新的增长点,我认为不可能到处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苏宜兴市环保产值已达40亿元,因此可以说环保产业是宜兴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是支柱产业。但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县市都达到宜兴的环保产业水平,宜兴环保产业是早在十年前抢先一步形成规模的,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条件;宜兴的环保产品是辐射整个中国的,而有些地方仅着眼于地方狭窄的环保市场而发展环保产业(只注重环保产品生产)则是危险的,不仅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可能造成投资浪费。但大搞综合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则前途无量,且不受地域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凡有污染治理的地方就得本地自己开发环保产品,并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想使环保产业成为一个地区的新的增长点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在某些领域开拓全国环保市场的能力,否则将陷入自产自销的封闭式市场结构之中。

*这种现象是否已经出现,或者说部分的出现了?

#是的,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如不加以及时纠正,将会愈演愈烈,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当前环保产业市场十分混乱,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严重,企图建立自产、自销,市场自我保护的封闭经济体系;二是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有不正当的保护就有不正当的反保护,于是就有高额回扣、贿赂有关部门指定其产品准入、搞虚假鉴定和不实广告欺骗用户等等;三是同行业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于是导致环保产品质量下降,影响环保投资效益,企业也难以发展生存;四是用户拖欠厂家货款或工程款,状告有门,结果全无。一些环保企业有被拖垮的危险。

*问题看起来不容忽视,现在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加快制定环保产品质量标准,加大对环保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改变环保产品的政府消费行为模式,企业有生产合格的环保产品的权力和推销自己产品的权力,用户也有选择产品的权力。行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可以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但不能强制推销某种产品,也不能强行排斥某种产品,即要放开市场,鼓励自由平等竞争,因产品质量发生问题应依法办事,由生产厂家和用户去解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开展行检行评,协调和管理同行业产品价格,建立行业价格管理规范,配合政府部门克服恶性竞争。

*谢谢您谈了很多,给人的感觉既振奋,又清醒。最后,对于中国环保产业您能否有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以结束这篇访谈?

#结论谈不上,不过我想可以这样概括:中国环保产业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潜在市场很大,现实市场有限,潜在市场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市场;发展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大有可为;环保产品生产受环保投资水平制约不是越多越好;环保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竞争无序,令人担忧;环保产业技术落后,需技术开发与技术引进双管齐下以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开发国内环保市场与国际市场开发并重,以扩大环保企业生存空间。今后两年形势看好,但要多做市场调查,切忌盲目发展,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