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第一家绿色大学

《中国青年报》
陆铁琳

校内设立汽车尾气检测点;利用学生浴室用过的洗澡水来冲洗厕所;不利于环保的科研项目不予立项……去年,清华大学提出要建设国内首家“绿色大学”

自从清华大学的食堂改造后,用方便餐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只带一张饭卡就可以吃饭了,多方便!”一开始,清华学生对此很满意。可最近,在清华的一些食堂门口,悄然竖起了“少用一次性筷子”,“避免白色污染”的宣传牌;在餐具取放处,贴着“请尽量用勺子吃饭”的提示条。发出倡议的环境系的同学们带头不用一次性筷子,随身带着小勺去吃饭,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加入这一行列。这是清华大学推行“绿色大学”示范工程以来,在校园中涌动的绿色潮流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1998年6月23日,“绿色大学”示范工程正式推出。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要把清华建设成为一所绿色大学,要让清华人变成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撒向祖国各地。”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之一的郝吉明教授介绍“绿色大学”创意的初衷时说:“现在我们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环保意识不仅决策者要有,普通民众更要有,这是全民族的大事。科教兴国,教是基础。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清华大学觉得在这方面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清华把环境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课堂上的绿色

清华大学于去年9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为本科生开设了环保必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从98级开始,无论是哪个系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环境教育。讲课的老师都是环境问题的专家,他们在课堂上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讲授环保知识。比如,给汽车系讲尾气治理,给化工系讲清洁生产……化工系高分子专业98级的卿晓亮说:“开设环保课挺必要的,上了这门课后,环保意识增强了。”在硕士生、博士生中更有许多人积极踊跃地选修环保课程。郝吉明教授为博士生开的“可持续发展导论”课,每年都有40多人选修,其中一半以上的同学不是环境系的。

本学期,清华又推出了“绿色化学”项目,要求在所有的化学实验中都停止使用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苯。

科研中的绿色

“绿色大学”示范工程推出后,环保被列为科研立项和成果评定的重要指标。学校明确规定:一个项目无论经济效益有多好,只要不利于环保,就不得立项。这一规定在清华的科研人员和教师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去年6月至今,还没有一个科研课题因为环保问题而被“炒”。清华还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在学科建设上把环境科学与工程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

生活中的绿色

“绿色大学”要求清华人在生活中不污染自己也不污染别人。在笔者采访郝吉明教授时,正好碰到某报记者也打电话来预约采访。郝教授放下电话说:“这位记者开车来采访,也不知尾气合格了没有。”为了净化校园环境,清华食堂把烧煤的大灶改为烧天然气;学校内还设了汽车尾气检测点,要求学校的车辆尾气合格;在校园东区环境示范区里,利用学生浴室用过的水来冲洗周围宿舍的厕所,以节约用水;在每个宿舍楼口都有专用于回收废电池的小盒子……

学生课余生活中的许多“绿色活动”,不仅在清华校园,甚至在社会上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拥有400多名会员的“绿色协会”搞的“减卡救树”(少寄贺年卡,保护森林)、“内蒙古沙漠植树”等活动都受到了好评。

“大片的人工湖上波光粼粼;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在校园内跑的都是电动车;供暖炉不再烧煤,那根又粗又高的大烟囱将消失……”这些都是“绿色大学”示范工程正在着手论证实施的环保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