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新世纪:环境保护--中国跨世纪的巨大挑战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三日电题:畅想新世纪:环境保护--中国跨世纪的巨大挑战
中新社记者 苏为群
本世纪的最后一个月,几条有关环保的消息格外引人注目:二000年,中国将全面禁止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利用芦苇、蔗渣为原料的可降解的纸浆模塑制品将成为替代品;北京的小学生们给朱(金加容)基总理写信,呼吁政府加强环保;一位小学生在环保课上大声疾呼:诺贝尔奖应该增加环保奖!
同时,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令人触目惊心,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坦承当前中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海域的污染趋势没有得到控制;煤烟型为主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六百六十八个城市的大部分存在水源、大气、城市垃圾和噪声的严重污染;森林草原生态功能急剧衰退,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
更令人难堪的是,在联合国评出的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的城市占了一半以上,中国的首都北京赫然在列。
这就是世纪之交中国环境问题的图景:一方面,危机重重,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国人、特别是未来一代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又在危机中孕育着希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时,中国也将面临环保这个最严峻的挑战。
中国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据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介绍,迄今共制定了十五部环境与资源法律、一百多项环保法规和九百多项地方性环保法规。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七年间,全国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六万多家;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对江河湖海的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去年的大洪灾教育了政府和人民,洪灾过后实施了禁伐天然林、退田还林、还湖等措施。中国政府已把环保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方针,视之为关系到子孙后代福祉的千秋大业。
政府和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令人欣慰。但在环保主义者看来,这距离新世纪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认为,近五年国民的环保意识确实有所提高,但关注环保不在于认识到环境问题有多么严重,而是表现在个人的具体行为上,从这方面讲,中国人的环保意识还很差。他举例说,有多少人买菜时自觉不用塑料袋?又有多少人看见电灯长明、龙头漏水却不去关上。不随地吐痰的口号从孙中山时就喊起,一百多年过去了,不也进步不大吗?当一些国家连部长都放弃开私人轿车,以步当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交通拥挤和大气污染时,国人还以拥有私车为荣。这位秉承了其先辈梁启超、梁思成的风骨的教授说,环保不是靠政府的几条命令、或几个绿色英雄的振臂一呼,而是靠千万个人的点滴行动。
但更严重的问题还不在此,梁从诫认为,在一些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与环保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盲目追随和攀比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在九月《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作为特邀嘉宾,梁从诫发言时指出,与会的各大公司都想在中国推销各自的产品,想在中国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中国人更习惯于西方的消费方式。但是人们是否想过,一旦十二亿乃至十三亿中国人真的追随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模式,把中国也变成一个消费社会,中国将需要多少资源来支撑?那她还有什么“可持续发展”可言?
目前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总能耗、总派放超过了地球的承受力,只能朝厉行节约、减少消耗的方向变。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梁从诫的结论是,在下个世纪环保最紧要的事情是,一是从我做起,改进个人的环保行为;二是要共同创造一个适合中国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情的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不能盲目攀比西方。政府整个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前提,因为错误的政策和理论,将后患无穷。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国情报告,下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取决于三个“极限”:2030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决策者将面临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最大考验。该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也关系到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生存与毁灭。新的世纪,中国环保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