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北京?环境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大雾频频扰京城,北京人从怕刮风到盼刮风

据新华社11月24日消息 24日晨刮起的三四级偏北风使京城上空云开雾散,弥漫了三天的大雾消除了,人们又见到碧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

与20年前相比,今天的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周围的环境,已不时有人在探讨北京是否会成为“雾都”。因此每遇有雾,人们都盼望早日刮风。一些北京人在欣喜之余感慨:过去怕刮风,现在是盼刮风。

自11月21日起,北京受到大雾的困扰。这是进入11月后出现的第6次能见度小于千米的大雾天气,其中23日凌晨的大雾,北京东南郊地区能见度降到40米以内,个别地区甚至不到1米。大雾的后两天,北京空气质量均为五级,属重度污染。

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分析,连续3天来在夜间对市区造成影响的主要是辐射雾,而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影响市区能见度的是雾、悬浮物、烟3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雾,其形成的原因与目前的天气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正处深秋的京城气温相对较低,特别是进入傍晚,气温的明显下降容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为雾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连日来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影响本市,而且风力较小,使近地面层相对稳定,加之近地面层1000米左右一直存在着一个逆温层,不利于悬浮物的扩散,使水汽有了凝结核,形成了连日的大雾;11月15日起,随着本市的大规模采暖,虽采取了燃用低硫优质煤和控制汽车尾气等有效措施,但与采暖期之前相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空气悬浮物等明显增加。污染源的增加、逆温层的存在,大气环流较稳定,使大雾形成成为必然。大雾天气反过来又加重了空气污染。

大雾除影响交通外,也使医院的病人增多——主要是呼吸道、高血压等方面的疾病。

20年前,一篇《风沙紧逼北京城》向世人敲响了北京风沙危害的警钟。当时的冬春季节,北京周围五大风沙区从不同方向往城里“灌沙”,一遇刮风城里就黄沙弥漫,以至家里窗户不严就满屋尘土,姑娘们上街多头包纱巾。

多年坚持不懈的绿化,使北京的林木覆盖率超过41%,城市的扬尘日、沙尘暴日减少80%以上,刮风不再为人所担忧。

几乎是在同时,大雾悄悄地取代刮风,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另一种自然现象,尤其是冬季的大雾。北京市近几年治理环境污染成效不小,但大雾造成的污染却警告我们,北京的环境治理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