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北京
简体中文版

心系全球

    环境论坛  


聚焦热点

“长江女神”危在旦夕 拯救白鳍豚刻不容缓

绿色北京综述

1999年10月30至11月5日,由农业部渔业局和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人员,从湖南到江苏的长江中下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白鳍豚考察,长江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正国指出:有“活化石”之称的白鳍豚正迅速减少,现存白鳍豚数量已不足百头,为历年之低,白鳍豚面临极为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次考察结果:白鳍豚将在25年后消失

本次考察在从湖南到江苏的长江中下游中,仅在安徽、江西、湖南江段发现5头白鳍豚,比1997年和1998年的23头次和7头次大幅度减少。从长江进行巡察回来的白鳍豚专家王亚民先生带回了最新的调查数据,这次共见到6头次白鳍豚。去年曾经出现过5头次的湖北段,今年为零。王先生从江西九江往下游巡察了6天,共600多公里,没有见到白鳍豚的影子。而原有8至12头稳定白鳍豚群体的铜陵江段在11月3日16时及4日15时两次发现一个孤豚,这在铜陵历史上是第一次。参加江面考察的有关专家呼吁,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救救白鳍豚。

铜陵白鳍豚养护场研究所于道平说:由于长江水质变化,青鱼、草鱼等四大家鱼的数量锐减,并已无法形成鱼汛;长江回游鱼类,鲥、刀、河豚、长鱼危吻等也成了江中“名贵”。1999年,铜陵江面的河豚捕获量竟只11条。铜鱼、鳗鱼也呈小形化、幼龄化趋势。由于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与鱼类共存共荣的白鳍豚、长江豚也因此在长江消失。根据有关科研部门的调查统计推算:1981年白鳍豚的数量在400头左右,1986年数量则下降到250至300头,1990年数量估计在200头左右。

1997年11月,农业部组织出动了50多条船只、268名水产专家就长江流域白鳍豚的资源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这次艰苦的调查行动累计航程达到了2.1万多公里、航时2700多小时。在这次行动中,共监测到白鳍豚21头次。

1998年12月,第二次大规模的资源调查行动监测到7头次的白鳍豚。在这次调查中,首次发现了白鳍豚的幼豚,这一重大发现给白鳍豚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线希望。白鳍豚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大熊猫,它的数量远远低于大熊猫的1/20。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种群如果不够100只,可以认为这个物种已经灭绝,所以白鳍豚已经到了很危险的时候。据科学家们的考证研究,白鳍豚优雅庞大的体态表明它在漫漫的进化历程中一直是长江生存竞争中的强者,长江中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其无忧无虑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缺少生存竞争,白鳍豚的进化速度非常缓慢,因而今天的白鳍豚在很多方面比大熊猫更多地保留了其祖先的特点,故也有“活化石”之称。全世界目前计有五种淡水豚类,白鳍豚是其中的一种,但白鳍豚目前是所有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有资料显示,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生存于中国长江的哺乳类水生动物,白鳍豚将在今后的25年左右的时间内从长江消失,从地球上消失。

人类活动、环境恶化是白鳍豚生存的最大危机

白鳍豚专家说,白鳍豚迅速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长江鱼类资源日趋贫乏,电、毒、炸鱼和非法渔具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灭绝资源性的捕捞工具,如迷魂阵、三层刺网、电打和炸药等,使得长江鱼类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进入恶性循环。

长江是黄金水道,对沿江各省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航运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船舶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轮船螺旋桨击打以及各种干扰,必然会把有限的适合白鳍豚生存的环境迅速破坏殆尽。沿江由于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到处可见通江湖泊建坝建闸;由于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迅速减少;长江上一座座大桥正在不断拔地而起,从而使长江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这种趋势今后将不可逆转。

沿江工业在迅速发展,必然导致长江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大量船舶的废弃物更加加重了长江的污染,这种趋势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同样不可避免。一头头白鳍豚死于非命,变成标本,在镇江、在无锡、在湖北石首、在马鞍山、在铜陵、在武汉、在南京,如今又加上一个上海,十多头活生生的白鳍豚变成了标本。这样的标本每增加一个,就意味着白鳍豚又向灭绝跨近了一步!

长江环境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不断恶化,可以预见今后的长江将越来越不可能保存白鳍豚这一本来就很濒危的庞大物种。

孤独的淇淇二十年来没有见过同伴

中国唯一的白鳍豚馆位于武汉东湖,那里人工饲养着一只著名的白鳍豚淇淇,雄性,今年快20岁了,1980年元月1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得。白鳍豚专家王亚民说,多年研究白鳍豚,第一次见到白鳍豚还是在馆里。他说,淇淇雪白的身体,大约1.5米长,体态丰满,在一个环行的水道里孤独地游来游去。近20年来,淇淇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见过它的同伴,现在已经步入老年,即将孤独地度过一生。王先生说,此情此景,让人感慨,这么美丽的动物将要在地球上消失,真是太可惜了。为了给淇淇寻找配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于1986年3月31日捕获两头白鳍豚,1头为成体雄豚,另1头为年仅1岁多的雌性幼豚。成体雄豚未能成活,幼豚成活,并与原来饲养的雄豚同养一个池两年半,当时雌性幼豚没有长成,后于1989年9月27日死于间质性肺炎。尽管以后花费巨大代价组织多次捕豚,均未能找到配偶。由于白鳍豚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捕捉时,很容易惊吓它造成呛水死亡,加上现在数量很少,捕捞技术不过关,也轻易不敢再捕捉。

白鳍豚6—8岁成熟,一胎一崽,繁殖能力很低。从目前世界鲸类动物人工饲养下繁殖工作来看,人工饲养下的自然交配繁殖技术已经成熟。美国、日本,包括我国的台湾、香港每年均实现了人工饲养下自然交配的目的。

克隆白鳍豚不失为一种选择

根据科学家研究表明,白鳍豚的雌雄性比为1∶1,雌性个体中仅有30%的个体成熟,其中仅有30%的个体能怀孕。然而由于长江水深流急,地形复杂,渔政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多次捕捞都是劳而无功;再加上白鳍豚人工驯养困难,使“迁地养护”这一目前所剩拯救白鳍豚的最好的可行办法成了镜花水月,也使人工繁殖和克隆工作无从谈起。时至今日,人们望穿江水,而所有的白鳍豚保护区内仍然是空空荡荡。有关专家认为:白鳍豚难捕难养,保护难度远远超过大熊猫。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即着手研究白鳍豚和江豚的遗传学问题。英国罗林斯研究所采用克隆技术获得无性繁殖“多利”羊的成功,也为白鳍豚的保护带来了希望。由于白鳍豚目前的种群数量已不足100头,而且很难捕捉,因此很难达到建立20—25头白鳍豚的健康饲养群体的要求。而克隆技术就不必一定要20—25头具有繁殖能力的白鳍豚个体才可以进行克隆研究,虽然希望渺茫,但毕竟仍然存在。要用克隆技术保存白鳍豚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因为必须要建立白鳍豚体细胞的基因库,同时仍然需要一些雌性个体作为克隆胚胎的受体,以后诸如孕豚的护理、生育和抚幼等一系列问题对淡水豚来讲并没有成功的经验,都需要花很大力气去解决。

虽然科学家们对克隆野生动物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是白鳍豚濒危到这种程度,通过克隆技术拯救白鳍豚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环保教育涵需普及、不必要的内耗使白鳍豚雪上加霜

98年,在上海市崇明岛西部滩涂,民工曾发现一头体长二米多,重达100多公斤的雌性白鳍豚,因不识其为何物,白鳍豚身陷池塘达7天之久,失去了抢救的宝贵时机,后虽由有关单位和专家大力抢救,结果这头白鳍豚仍因绝食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目前,白鳍豚及其濒危状况远未为人们所认知,从而使一些本可抢救的白鳍豚死掉了!然而由于长江水深流急,地形复杂,渔政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多次捕捞都是劳而无功;再加上白鳍豚人工驯养困难,使“迁地养护”这一目前所剩拯救白鳍豚的最好的可行办法成了镜花水月,也使人工繁殖和克隆工作无从谈起。时至今日,人们望穿江水,而所有的白鳍豚保护区内仍然是空空荡荡。有关专家认为:白鳍豚难捕难养,保护难度远远超过大熊猫。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用于保护和研究白鳍豚极为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又十分分散,而且由于地方主义、本位主义作祟,尔疆彼界,画地为牢;多头管理的体制,导致互相牵扯,有时甚至闹起磨擦,兄弟阋墙。某研究所曾组织白鳍豚考察捕捞,结果他们的科考船刚进入邻省不久,即被某市公安局寻故用手铐捕去6人,每人罚款6000元,科考船铩羽而归。如果说大家齐心协力,拯救白鳍豚或有可为,如此内耗则无疑使拯救白鳍豚雪上加霜。在中国,大熊猫濒危,可以说无人不知;滇金丝猴告急,也同样无人不晓,然而对同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以其健美的形体而获得“长江女神”称号的白鳍豚身陷绝境的现状,却是知者甚寡。大熊猫现存1000多只,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繁殖;滇金丝猴现存也有1000多只,且发现有较大种群;而如果情况没有根本改观或奇迹出现,20年内,白鳍豚将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如果这一已存世2000万年的古老物种竟在今天灭绝,究竟意味着什么?为此有关部门和专家呼吁:建立统一机构,全面协调沿江地方政府、渔业行政执法部门和长江航运等地方和部门的白鳍豚保护工作;沿江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白鳍豚保护工作;设立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广泛募集海内外捐款,国家应设立白鳍豚保护专项资金,以使各项保护工作正常开展;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要引起沿江人民尤其是渔民的重视。

拯救白鳍豚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如果我们今天以冷漠的态度坐视白鳍豚的消亡,我们就不仅要受到后人的谴责,我们的子孙也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为此,有关专家痛心疾首,忧心如焚!他们再次呼吁:全国上下,在对大熊猫、滇金丝猴钟爱的同时,给面临灭绝的白鳍豚以更多的关爱,同心协力,拯救“长江女神”白鳍豚!

白鳍豚背景资料

白鳍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属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它古老而美丽,并富有神化色彩。2000多年前的《尔雅》中记载并称之为“长江女神”,科学家相信,当时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超过5000头。《聊斋志异》白秋练故事里,白鳍豚化身为一个美丽、聪明、善良的姑娘,勇敢地追求人世间的爱情。多少年来,白鳍豚作为一个神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敬畏和崇拜,同时又作为一个美丽女性的形象,受到了人们的热爱。白鳍豚及长江豚都是在长江诞生前就已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哺乳动物。其中白鳍豚的生活历史可推算到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目前属世界最濒危12种动物之一。2000万年前,白鳍豚离开海洋进入长江,生存范围仅限于现在的湖北宜昌至江苏江阴约1500公里的长江下游干流中。研究白鳍豚及长江豚的生活规律对现代科技中的声纳学、雷达均有特殊意义。并对长江水质及水环境的监测起到预警作用。

199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