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好黑鹳归来
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湘涛
最近,人们在延庆县白河堡水库上游白河段发现了一个数量达10余只的黑鹳群体,这表明北京市的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志。它的成鸟体长为1—1.2米,体重2—3公斤。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端的绿色、紫色或青铜色金属光辉,尤以头、颈部的更为明显。由于它的嘴和腿都很长,常常被人误认为是鹤类,其实不然。
黑鹳是一种进行长距离迁徙的候鸟,主要以鱼类为食。它对繁殖、迁徙和越冬期间的生活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觅食的水域,要求水质清澈见底,食物比较丰盛。营巢在僻静而开阔的森林、河谷沼泽及近水的崇山峻岭间的悬崖峭壁上。
栖息地生态条件的恶化是影响黑鹳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化工、冶金、轻工三大工业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和农业生产所用的化肥、农药等有很多进入各种水域造成污染,不仅使黑鹳的食物大量减少,也直接危害它们的健康发育,造成雏鸟死亡率增加。人类的猎捕,以及在黑鹳的巢区附近爆破取石的现象也很严重。这些因素导致黑鹳的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已经显著减少,目前全世界仅存大约1000多个繁殖对。因此,黑鹳群体在本市的发现是十分可喜的,它表明本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市民自觉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