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到公开,从周报到日报,从测报将到预报、预警
空气质量报告提档意味什么

北京日报记者姜虎

京城的人们,从没像现在这样,如此关注过大气质量。一日一报的空气质量报告,与天天见面的天气预报一道,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重要参考。

截至目前,北京市空气质量报告已公布近一年零四个月了,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这期间,空气质量报告与人们见面的频率和它的"面孔"正悄悄发生着变化。那么,这些细微的变化对普通市民意味着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密切联系与影响?

据市环保监测站赵越副主任介绍,北京市从1983年就从美国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1984年6月,在全国率先进行空气质量状况的内部试报,主要是向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环保监测总站及市环保局等管理科研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参数和技术支持。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准备,去年2月28日,北京市发布了第一期空气质量周报,标志着环保监测部门从为管理部门服务转向为公众服务。当时周报公布的技术指标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五项。其中,一氧化碳和臭氧是北京市根据自身实际增设的两项,这在其它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中是没有的。

今年3月1日起,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由每周发布改为每日发布,空气质量状况开始由回顾性报告向现时性报告转变。4月26日起,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一项改为可吸入颗粒物(IP),6月1日起,氮氧化物指标改为二氧化氮(NO2)。据赵越介绍,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直径为100微米以下的粒子,而可吸入颗粒物则多指直径10微米以下的粒子,它可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人体,在肺泡吸附并进入血液。尤其是直径2.5微米以下的细粒子,更是影响天空能见度的主要因素。相比而言,直径10微米以上的总悬浮颗粒物毒性要小得多。同时,氮氧化物主要由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组成,其中一氧化氮无色无臭,毒性不大。但二氧化氮则是有毒有恶臭的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都有毒害麻痹作用,在环境中最易与碳氢化合物结合,产生光化学烟雾。这两项监测指标的变化表明,市政府不仅关心各项控污措施的落实,更将环境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

市环保局副局长余小萱指出,北京市属于煤烟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混合型城市,北京市将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纳入监测范围,表面看是北京市环境监测水平和监测手段提高的表现,进一步讲,则意味着市政府控制大气污染工作深度与广度的拓宽。二次污染物,包括细粒子、气溶胶、有机炭等物质,与一次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粉尘相比,危害更大,控制难度也更大。在发达国家,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已具体到直径2.5微米以下细粒子,北京市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最先把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列入空气质量日报项目,则是向国际通行标准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也同时反映出北京市已将长期污染物的治理纳入了工作议事日程。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现在所谓的空气质量日报实际上还是回顾性报告。环保监测部门一般在每天下午13时至14时向媒体发送从前一天中午12时至当日中午12时的空气质量状况,这对人们出行、生活及对政府部门决策的指导作用无疑大打折扣。对此,余小萱表示,实行空气质量预报势在必行。届时,监测部门可每天公布明后两天48小时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并设置预警线,凡空气质量超过预警线标准的,将酌情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譬如工厂锅炉、垃圾焚烧炉等高污染源强制停用,高排放汽车不许上路,中小学生和老人停止户外活动,医院义务为呼吸道疾病患者治病等措施。由于这项工作牵扯面广,相应措施正在积极制定之中。

从内部试报到公开测报,从周报到日报……从监测项目和监测手段的嬗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市治理环境污染迈出的一行行坚实的足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环保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随着环境监测手段的提高和力度的加大,随着首都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深入人心,京城天蓝水清的那天将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