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指出:黄河治理开发事关安民兴邦着眼战略高度造福中华民族
新华社记者齐铁砚摄
新华社郑州6月21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治理好黄河水害,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建设好黄河生态环境,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着眼,继续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鄂竞平、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山东省省长李春亭、济南军区司令员钱国梁先后发言,汇报了黄河治理开发和防汛工作的情况。
江泽民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治理开发黄河,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沿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利部门的不懈努力,黄河的防洪、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黄河治理开发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江泽民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伟大摇篮。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进行文明创造的重要基地。黄河奔腾向前、百折不挠的气势,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精神的生动写照。黄河流域作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的时间,长达三千多年。我们的先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许多不朽的辞章典籍,是在黄河地区诞生的,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不朽的光采。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的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它们都与黄河地区的文明进步分不开。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泽民指出,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关于黄河洪水灾害,史不绝书。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两千五百多年内,黄河下游共决溢一千五百多次,大的改道二十六次。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两岸人民盼望黄河除害兴利的美好愿望难以实现。他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始终极为重视,把它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黄河五十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充分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国人民就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人间奇迹。
江泽民指出,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缺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归结起来,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黄河洪水威胁依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心腹之患。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下游保护区地处黄淮海大平原,人口密集,有许多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城市工矿企业。目前,下游河道淤积严重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防洪体系还不完善,不能达到防御大洪水的要求。二、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三、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黄河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治理,将会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谈到黄河的治理开发时,江泽民强调,必须深入调查,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治理开发黄河的路子。总的原则是:黄河的治理开发要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把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节水为关键,进行综合治理;坚持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合理安排水利工程。要制定黄河治理开发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全面部署,重点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以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于防洪问题,江泽民说,解决黄河洪水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又要充分估计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治理方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库与滞洪区安全建设等措施。力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解除洪水威胁,谋求黄河长治久安。
关于水资源问题,江泽民说,要从战略上采取措施,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保证黄河流域以及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三者并重,综合运用经济的、技术的、行政的措施。当前要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关键是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变大面积漫灌这种粗放式的耕作方法,实现农业的集约式发展。工业等其他事业的举办,也要坚持贯彻节水的方针。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发展缓慢,贫困人口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水。解决了水的问题,这些地方必定能够实现更快更大的发展。这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江泽民说,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生态工程建设要同国土整治、综合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广泛而复杂的任务。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高度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搞好黄河治理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他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大趋势。对国际上治理开发大江大河的先进科学技术,应该积极研究,并结合实际加以借鉴和应用。黄河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因此必须按照黄河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黄河防洪、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科技问题,要重点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为治理开发黄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江泽民说,黄河治理开发,要注重全河统筹。要坚持依法治水的原则,研究制定有关法规,依法调整和规范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水资源,严格监督执法。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黄河治理开发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国家有关部门、流域各省区都要从大局出发,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加强研究,做好规划,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江泽民指出,去年抗洪抢险取得重大胜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密切注视气候的变化和江河的汛情,尽早进行周密部署,全面做好准备。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沿黄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抓紧做好工作,坚决实现"确保黄河大堤不决口,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确保小浪底工程施工安全度汛"的防洪目标。长江、淮河、海河等其他江河的防汛工作也要加紧准备,决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负起全面责任,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坚决抓好防汛这件关系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江泽民强调,要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沿黄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对防汛工作负总责,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指挥到位。要抓紧完成除险加固任务,进一步加强防汛队伍的组织建设,做到一旦需要,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落实好防汛抢险物资,制定防御各级洪水的对策预案,落实应对措施,搞好防洪调度。他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管理,当好各级党政领导的防汛指挥参谋,做好抗洪抢险的技术指导。水文与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雨情、水情的测报预报工作。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需要时要一如既往地发挥突击队的作用,勇于担起急、难、险、重任务,军民团结,全力以赴。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王瑞林,有关方面负责人王刚、滕文生、华建敏、傅志寰、汪恕诚、刘江、由喜贵、王沪宁、贾廷安和河南省省长李克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