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克隆大熊猫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6月21日消息:主持克隆大熊猫国家项目的中国科学家今天说,他们将大熊猫的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卵细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这意味着,克隆大熊猫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中的一个已经解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领导的小组,目前正着手解决克隆大熊猫的另一关键问题--让早期重构胚在某种动物的子宫中着床并全程发育。

进行此项研究的中国科学家说,他们本来希望在三至五年内培育出克隆大熊猫,现在看来,这一计划有提前实现的可能。陈大元小组的研究成果已在刚刚出版的《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

在中国科学家进行的克隆实验中,供体细胞来自一只刚死亡不久的雌性成年大熊猫的骨骼肌、子宫表皮和乳腺,受体细胞则是雌性日本大白耳兔的卵母细胞。结果表明,三种组织来源的大熊猫体细胞均可与去核兔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但以乳腺细胞效果最好,子宫上皮细胞次之,骨骼肌细胞最差。

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分析表明,异种重构胚的遗传特性完全来自大熊猫体细胞。因此科学家们坚信,大熊猫体细胞与兔卵细胞结合形成的胚胎肯定是大熊猫胚胎。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哺乳动物,被称为"国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八百万年前的始熊猫。现存野生大熊猫不足一千只,动物园中饲养的大熊猫也仅有一百来只。由於大熊猫自然繁殖率低,人工繁育也成效不大,专家警告说,它很有可能在数十年内消失。

据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利用濒危的盘羊表皮细胞和普通母牛的卵子,创造出盘羊胚胎并移入母羊子宫,只是由於流产而没有生出小盘羊。陈大元小组的专家认为,上述报道与他们的突破都说明,克隆濒於灭绝的物种是可行的。

克隆羊"多利"属同种克隆,即供体细胞与受体卵细胞均来自同一种动物--绵羊。中国科学家则试图用难度更大的异种克隆技术复制大熊猫,即以大熊猫的体细胞为本,与另一种动物的去核卵母细胞结合,复制大熊猫。

专家说,对於濒危动物而言,同种克隆并不现实。大熊猫现存数量仅千馀只,由於种群太小而很难获得受体卵母细胞,因此有必要开展异种克隆技术研究。

一九九七年三月,陈大元率先提出了克隆大熊猫的设想。中国科学院随后将"克隆大熊猫研究"立项,该项目今年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特殊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华声报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