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北京
简体中文版

心系全球

    环境论坛  


聚焦热点

破烂王搅乱分类垃圾 环卫工每日重拾残局

可回收物减少已使宣武垃圾回收系统处于勉强维持状态

日前,记者在宣武区华强超市门前看到,一个捡破烂的人正在超市门前的分类垃圾桶里乱捣腾,大堆包装纸板以及可乐瓶等废弃物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而他走后,各个垃圾桶前又是一片狼藉。

难道环保部门大力倡导垃圾分类结果,竟是让这些人坐享其成?垃圾分类到底该分给谁?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日产垃圾1.2万吨,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在递增。从去年5月起,本市开始在城八区广泛推行垃圾分类。在宣武区已经有600多家单位都实现了垃圾分类,还建成了本市第一个绿色环保小区———建功南里小区,去年4月23日起,他们投资300万元建立起了本市第一个有着20个密闭式清洁回收站的垃圾分类系统,并为所有能再生的非生物垃圾资源找到了“下家”———京郊及河北的一些造纸厂、炼油厂、塑料厂。分类垃圾在回收站收集后,由环卫部门集中分选,统一送往相关厂家回收再利用,使环保及环卫工作走向良性循环。

然而这一好端端的运行系统却遭遇了“破烂王”们的无端搅和,分好类的垃圾等于先被他们方便地利用了。

据统计,京城活跃着一支10万人的捡破烂大军。一位宣武区环卫局的同志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期,每天,从早上天亮开始,几乎每隔40分钟就有一个捡破烂的无业人员到附近单位或居民楼的分类垃圾桶里“寻觅”一番。他们专门捡拾那些回收价值高的矿泉水瓶、报纸、金属等废弃物,而将回收价值不高的破布头、碎玻璃、塑料袋等垃圾又打乱在一起。环卫工人每天定期去保洁时往往不得不重新收拾“残局”。环卫工作人员对此感到十分气愤和无奈。

宣武区环卫局局长张鸿生认为:“这是本市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分类回收市场带来的后果。本市的垃圾回收工作一直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没有严格的市场规范,无形中给靠捡垃圾吃饭的无业人员可乘之机。这些人为了个人利益,破坏了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让垃圾分类失去了意义。”

由于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含量减少,且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加大,目前宣武区环卫局的垃圾回收系统已处于勉强维持状态。原先的20个回收站也已减少为12个,而且平均每拉一车废品,宣武区环卫局就要倒贴40元钱。

 

杜鹃 北京日报2000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