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热点:水
石中元
联合国发出全球缺水警报
1997年1月20日,联合国发出了淡水资源短缺的警报:“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下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这份题为《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估》的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1/5以上的人口,即12亿人面临“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该报告还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激增到83亿,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1996年6月,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秘书长恩道在一次讨论会上指出,到2010年,世界城市将面临非常严重的缺水危面,不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人类的生存繁衍离不开森林。史前时期的人类“构木为巢”“钻木取火”,全依赖森林维持他们的生活。
1997年4月,美国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协会绘制的世界森林分布现状图显示,8000年前的森林今天只约1/5还保留着原始森林的本来面目,集中在欧亚大陆的北端、非洲中部的一小部分、南北美国州的北部和太平洋群岛等地区。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有一半分布在寒冷的地球北端,由针叶林组成,另外的44%则分布在热带地区,只有3%的原始森林分布在温带地区。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大部分温带地区的原始森林地带,如今已被工农业区所取代。
地球上原有2/3的陆地约76亿公顷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而到本世纪80年代所余已不足28亿公顷。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1996年8月,美国卫星发回的照片发现巴西亚马孙森林上空有7.2万个烧荒毁林点,方圆700万平方公里充满了烟雾。我国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由建国初期的1722万亩骤减了一半,原始森林覆盖率也由60%下降到28%,从原始森林的角度讲,我们已失去了半个西双版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断定,照此下去,到本世纪末或稍后一段时间,除很少几个地区外,几乎不会再有原始的热带湿润森林仍保留在保护区以外的地方。森林大面积被毁,不仅大大降低了森林对空气的净化作用,而且大大加快了物种消失的速度。近200年来,濒于灭绝的已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爬行类,以及2万多种植物,比自然淘汰的灭绝速度快1000倍!
山青才能水秀,有林才能保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旱涝灾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的1/6,这也是我国水资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惜,滥砍滥伐森林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依然未得到坚决制止。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中国古代方化的发祥地。在西汉中叶以前这里是农林牧交错地区,既有广阔的草原,又有茂密的森林。随着人类长期垦植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今天的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豫、青和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总面积约59.9万平方公里,内约有43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的水土冲刷量,由几千吨到1万吨,即每年要从地面冲蚀掉0.5厘米厚的肥沃土壤。
保护沼泽保护湿地
沼泽,过去被人们视为“无用之地”,以为是蚊蝇孽生、疾病发源的场所,不仅布满腐枝衰草,而且充满凶险,给人以荒凉、危险、可怕的印象。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沼泽的错误认识,导致地球上的沼泽地日益减少,有些地方下大力气将沼泽改造成良田。殊不知这样做恰恰破坏了生态平衡,引发了干旱和沙漠化。
沼泽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度类型,科学家把沼泽称之为“蓄水库”、“生物蓄水池“。沼泽在地球的淡水循环中起着奇特的作用: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而渗入地下的淡水可以补充被人类用去的井水和泉水。沼泽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巨大的贮水库,能消减洪提供水源,有助于防止环境趋干部。沼泽是天然的过滤器,它不仅可以净化流经沼泽的水体,还能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和菌类,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调节气候方面,沼泽能使其毗邻地区的空气温度增高。沼泽还影响大气圈的气体组成,地球上的沼泽植被不断向大气圈释放氧气。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是成群的水鸟生儿育女、繁育后代的好场所。
1983年,美国生态科学家保·亚德马斯在一份报告中论证了沼泽存在的重大意义:沼泽不仅是候鸟运送食物和迁徙的通道,还是人类自身得以健康、安全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它能够减少洪水灾害,改善水的质量,恢复地下水源,促进渔业生产;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步入保护沼泽的行列中。尼日利亚政府为了营造一片面积达840平方公里的灌溉区,原计划在卡芬扎基河上建造一座大水库,但经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沼泽地每平方米水的纯经济效益的29倍!这一调查结果促使尼日利亚政府放弃了改建计划。
美国、瑞典等国家由于重视保留沼泽地,已开始从中受益。
我国对沼泽资源保护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在黑龙江省扎龙的芦苇沼泽区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在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建立了裕勒都斯天鹅自然保护区;在青海沼泽区筹建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在吉林省西部榆的芦苇沼泽区,建立了鸟类自然保护区;在保护鸟类的同时,也保护了沼泽的生态环境。
湿地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被称为“自然之肾”,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降解污染等功能。湿地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水禽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1971年2月2日,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项《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它是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针对一种特定生态系统的全球性公约。其职责是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对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到1996年底,已有96个国家成为缔约国,858块面积达5500万公顷湿地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2月2日是全球第一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的价值与人类对湿地的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多,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沼泽、湖泊、河滩、河口、海岸滩涂等天然湿地2500多万公顷。我国对保护湿地工作十分重视,目前,已建立了130多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各种类型的湿地资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海南东寨港、青海鸟岛、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等6处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政府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之后,把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列入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作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开发新水源解决水危机
从天上获取淡水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葫芦乡,过去居民生活用水,靠水井和坑道井,供不应求,经常发生争水事端,有时政府被迫动用渔船运水。1989年,浙江省科委开展了“海岛屋面集水工程,“解决了葫芦乡生活用水。屋面集水面积29087.8平方米,贮水总容量达5805立方米,抗旱能力持续4个月以上。淡水资源的解决促进渔业发展。每年可调剂用于生产的淡水达5000余吨,全岛建起了5座水产冷冻加工厂,加工产品2954吨,产值达672万元,全乡渔、工、副业总产值达到了1748万元。淡水资源激发了居民养花植树的积极性,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蔬菜、瓜果等。
从雾滴里获淡水
智利有个名叫丘冈戈的荒凉小村。因连续多年干旱,村里居民饱尝缺水之苦。但从1992年5月起,这里的居民再也不为用水而发愁,淡水来自加拿大科学家发明的集雾取水法。其方法是包括一片集雾的网阵和一个雾水处理厂。集雾网是由聚丙烯和吸水性纤维三层叠加织造的细网,每张网面积为48平方米,逢春夏浓雾季节,每天可集水13万升,比海水淡化法简便易行,且比校经济(每个集雾网只需17美元)。
从沙漠获取淡水
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以干旱少雨而闻名于世。但是科学家们通过考察发现,在这一广袤的沙漠下面1300米处,隐藏有巨大的淡水湖,其面积有欧洲那么大,储水量至少有700亿立方米,相当于尼罗河在过去2000年间流入地中海的水量。据专家们称,如此巨大的水源,若按每分钟供水力1000立方米计算,大约能用500年,足可以使撤哈拉大沙漠变成鸟语花香,草芳水茂的花果园。
从海里获取淡水
向海洋要淡水已成定势。淡水资源奇缺的中东地区,十几年前就把海水淡化作为获取淡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美国的许多公司也都在积极准备建造海水淡化厂,以满足人类现在和将来对淡水的需求。截至1989年底,全世界共有7536座海水淡化厂,每天可产淡水60多亿立方米。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查明,世界各大洋底部也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20%。这为人类解决淡水危机创造了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