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综合整治,城区河湖水变清了,但如何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加强“软环境”建设,任务还很艰巨,请看

北京整治城市水系的喜与忧

人民日报记者 赵兴林

4月的北京风和日丽。综合治理后的城市水系工程为京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清淤护岸的中南海、北海、后海、前海的湖水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清澈的北海曾引来400多只野鸭在湖面嬉戏,10多只天鹅飞临中南海水面。备受京城百姓关注的故宫筒子河治理工程,现已完成污水截流和清淤工程,宇墙整治进展顺利。

随着城区“六海”治理工程相继告竣,穿绕京城长达20公里的河道疏浚工程接近尾声,游船将于7月1日通航。届时,游客从颐和园昆明湖乘船出发,南行沿京密引水渠经慈寿寺塔、滨角园可达八一湖,再西行经万寿寺、紫竹院即可到达北京展览馆后湖。百闻不如一见。日前记者从颐和园出发,沿昆明湖至玉渊潭的河道堤岸南行,只见整治好的河道坡岸两旁绿草如茵,人行步道已铺上了仿大理石板。市水利局的同志介绍,两岸规划50—70米宽的绿化美化带正在抓紧进行,其范围之内的房屋将全部拆除。

水是万物之源。为弥补水源的不足,北京市先后修建了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补充水资源。如果说,北京水资源少是先天不足,而对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则使一些河湖成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泄口”,大量水资源因遭受污染成为废水。

北京市水资源不同程度遭污染,除自然生态遭受破坏和气候变化因素外,地面水系遭受污染的人为因素不可忽视。这里有两组数字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1997年北京市河湖管理处的河工从河里打捞出各种箩筐12506个,每年城区的河湖淤积物达10多万立方米。河工们在清理北海堤岸时,湖水中沉浸的瓶瓶罐罐随处可见,其中易拉罐最多。故宫筒子河施工中,砖头瓦块占了淤积量的2/3。

为让首都天常蓝水常清,去年,北京市在积极治理大气污染和开展环境整治的同时,对城市河湖水系通过截流、清淤、护岸、水利工程改造、拆迁、绿化美化等项工程加以治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年,综合治理后的北京城区河湖的水变清了,河边湖岸及周边地带变美了,京城百姓交口称赞这是一项得民心的工程。但记者采访时,无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对如何保护好水资源存有疑虑。原因是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河湖堤岸倾倒的垃圾接连出现,水面漂浮的塑料袋、塑料瓶等杂物随处可见,水管部门只好组织上百人的打捞队专门负责清理。什刹海岸边新修建的护栏,已有多处遭人为破坏。

看来,让京城“碧波荡漾,绿水环绕”八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艰难。而要从观念上使首都市民意识到保护河湖环境如同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同等重要则更难。怎么办?有识之士认为,根据北京市的实际,当前急需抓好“软环境”治理和硬件建设。“软环境”治理是指在加强对全体市民进行自觉保护河湖水资源思想教育的同时,尽快出台《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条例》,严格依法治水,凡在河湖治理区域的建筑物必须依法拆除,今后规划建设项目,必须立足于保护水环境的有关规定。

北京市城区生活污水已构成主要污水源,连同工业排污每年排放量约12亿吨,而净化后的污水又是可观的稳定水源,可作为工业、农业及环境用水。如何实施对城市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抓好硬件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北京市已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清河污水处理厂、酒仙桥污水处理厂正在积极筹建中。同时,通过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污水管线直通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集中排放与分散排放相结合的方针,到2000年污水排放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市水利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北京城市水系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工后,下一步将对凉河、清河、通惠河、温榆河等进行综合治理。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把治理成果精心护理好,首都北京“碧水长流,清波长在”将变为现实。

《人民日报》(1999年04月1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