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可以标本兼治
经济日报(1997.11.23)
“白色污染”对人们已不陌生,大量被废弃的塑料包装物、农膜正在对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公路两边,铁路沿线,水面上以及近郊的树枝上随处可见它的踪迹。造成这些污染的主要途径是由于人们随意的丢弃和缺乏良好的处置方法。目前,我国光是每年扔弃在铁路沿线的塑料快餐盒就达8亿多只,加上城市快餐业的发展,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其中80%以上未经回收,被大量的散落在环境中,重量在8万吨以上。
治理——尚待良方
我国市场上目前大量使用的塑料制品都是不可降解塑料,以发泡聚苯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分子量达2万以上。只有分子量降低到2000以下,才能被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所利用,变成水和其它有机质,而这一过程需要200年;如果将其填埋,将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减产;对其焚烧会释放出多种化学有毒气体,其中有一种叫二恶因的化合物,毒性极大,即使在摄入很小量的情况下,也能使鸟类和鱼类出现畸形和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对入也有很大危害;对其回收利用更是困难重重,美国环保局曾大力主张搞回收,尽管企业作出努力,但大规模的塑料废品再生回用的工厂仍很少,一般塑料回收再生只占0.2%。
年产90万吨塑料的埃克森石油公司提出,即使企业完成回收再生计划,也只能使塑料废品的回收利用率达到1%,大部分塑料废品的回收再生,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聚乙烯牛奶瓶和聚苯乙烯软包装瓶的回收再生,其售价不到新塑料制品的50%。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价值,如果加上因收集、分拣塑料废品的费用,那么,再生塑料制品的价格比新的还要高出20%,而且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并不高。对随意散落在远郊、海域中的塑料餐具仍无法达到完全的回收。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选择了替代的方法。1996年7月1日,铁道部正式要求铁路部门实行纸制或可降解型餐具替代塑料餐具。武汉、上海、杭州、苏州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也陆续采取措施,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塑料餐盒。
然而要做到令行禁止却并不那么容易。由于可降解塑料餐盒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添加剂,以使其稳定性下降,从而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导致它的造价又比普通塑料餐盒每只高出了0.05元,因此,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普通型塑料餐盒的市场仍然看好。
“以纸代塑”是目前采取的另一种替代方法并受到了许多人士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成本及推广题,企业对于扩大生产规模仍然顾虑重重。虽然治理“白色污染”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除铁路部门和少数城市限用或禁用塑料餐盒外,有关部门对此并无明确说法,全国上千家塑料餐盒生产企业仍在生产,而纸质餐盒相对成本高,在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且至今仍无一个由主管部门下发的纸质餐盒的质量标准。解决“白色污染”,生产替代产品,仍缺少一个排头兵。
教育——治理的前提
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由“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市场上已几乎找不到一样没有包装的商品。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埋葬着自己的”文明“:从疾驰的火车上飞出窗外的快餐盒,郊外野餐后留下的餐盒、食品袋以及街头巷尾随手丢弃的饮料杯……大多数人在高谈阔论”环境保护“的同时,仍随意丢弃塑料制品或塑料包装品。像这样一边治理、一边生产、一边丢弃,公众既成为”白色污染“的受害者,又是制造者。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青认为,在还没有“一招鲜”的技术时,最好走“少用一点、回用一点、拣拾一点、降解一点”的公众参与之路,也就是要求公众在购买商品时就考虑到其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是否对环境有污染,使用后不随意丢弃。只有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治污防污“从我做起”,才能达到最终治理“白色污染”的目的。
管理与经济杠杆并用
专家认为,治理”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业或个人的自觉性,还应该有一套好的管理方法和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仅靠行政命令,而要给回收、加工、利用塑料制品的企业以优惠政策,以经济杠杆调动积极性,才能达到最终的治污目的。美国的《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对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回收、资源保护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加利弗尼亚、缅因、纽约等10个州先后出台了补助回收押金制度。同时,美国政府还公开表示,环保产品享受出口退税,并给予出口信贷上的优惠,而且在商务部下设立环保产品出口办公室,专门负责环保产品的全球促销。日本提出了“以21世纪新地球”为主题的“绿化地球百年行动计划”,积极扶植环保产品。目前,“绿色包装”正以其可回收、可降解并简化和节约的趋势进军中国市场。德国、韩国制定了《包装条例》,其中德国的《包装条例》是一部很典型的废物回收利用法规。该条例将回收、利用、处置废品包装材料的义务与生产、销售、消费商品的权利挂钩,把回收、利用、处置的义务,分解落实到商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细微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防治“白色污染”的全国性的专门法规,许多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一部对市民和餐饮、交通行业工作人员具有约束力,对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定性的法规亟待出台。近来,我国也在这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广州市人民政府在禁止生产经销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同时,对生产销售一次性可降解塑料餐具给予了肯定,将其纳入环保“绿色产品”认证管理。
北京市也在积极推行各种治理措施,规定在本市生产、经销一次性塑制餐盒的单位或个人负责回收利用废弃餐盒,同时,北京市十几家商场开始使用一次性可降解包装袋,为塑料包装的替代工作带了一个好头。
运用经济杠杆,加强管理并保护鼓励国有塑料生产企业向生产绿色产品迈进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但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