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绿党”备忘录
——北京民间环保组织一瞥
提要:
悬浮颗粒造成的混沌与飞砂走石带来的明媚,尴尬着京城的春天,国人的环保意识正随之渐渐的萌发。与政府这个环保主力军并肩作战的,还有环保游击队--民间环保组织。
正文:
现在一说起什么"组织"、什么"人士",就让人觉得虚,好象人一旦被分了类,划出界,就和平常人没了关系。
而"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却不同,因为环境问题,实在不是专属於哪个组织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实在不能只依靠某些人的力量。
事实上,当我们接触过京城"四大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山诺会之后便发现,它们随时准备接纳每个人成为其中一员,不需要政审,也没有考核,已然加入的,都是和你我一样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
"非政府,不是反政府"
这四大环保组织均属於非政府组织,因为沾了一个"非"字,也时而受到一些"非议"。
--什么是"NGO "?
"自然之友"的会员已回答过100
遍这个问题:就是非政府组织。四大环保组织皆属此列。
"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312 页被这样解释,非:不是。"不是政府的组织,并不意味着就跑到了政府的对立面",地球村的"村长"廖晓义说,"非政府,只是
保持一种声音,一个独立的状态,它独立的意义一方面是可以帮助政府,另一方面,对政府也起一种督促作用。"
在国际社会,NGO
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地球村的村民们介绍说,在国外,如果你说你是NGO
,可能办事还方便些。因为人们知道你不以营利为目的,更公正。但是,在中国,非政府组织,常常被误解成无政府,或者反政府组织。
"自然之友",在民政部注册,表明了它的民间身份和非营利性,然而,会员们有时还是会看到怀疑的眼神。
"地球村",干脆在工商局注册,按理说,它应该算作一个企业,或者一间公司,而不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但是,他们确实又是民间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这种名义上属於"商"家,实际却是"绿"字号的双重身份,让地球村人无法清楚地解释,尤其在面对税收部门时。
"绿家园",目前甚至不适合"组织"这个字眼,因为他们没有在任何地方注册,"园长"汪永晨的家规是:一切随意,来去自由,所以没打算给这一大家子人落户,
直到有一天,报纸上挺醒目地报道了他们的活动,招得工商局的人前来质问,"你们是干什么的?上级单位是哪儿?"问得汪永晨无言以对,终於下决心也给绿家园找一个合法的注脚。
从1996年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在京城出现,至今,四大环保组织的参加者已达=
万。他们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学生、教师、科技人员、记者、学龄前儿童,好象没什么大款,至多有几个中产阶层,倒是有不少退休和下岗工人。有趣的是,最铁杆的环保发烧友,以前都与污染有点关系,比如烟草局的干部、钢铁厂的工人。
烟草局的孙大真,说了一句挺好的话,摘录如下:"一个连小鸟都不爱的人,也不会真正爱人;环保情结,拯救的将不只是自然环境。"
更容易也更艰难的环保工程
宋庆华,是一个铁杆"环保主义者"。她的随身小包里,有两样东西可以作证:一把不锈钢小勺和一个布制的小兜子。
每当外出用餐时,宋庆华就主动出示她的不锈钢小勺,象出示黄牌警告一样,把一次性筷子罚下场。而宋家附近的商贩们,都熟悉她那个绿色的布兜子,只要一看见它,小贩们都挺高兴:是那个只买东西、却不要塑料包装袋的人!
这些带有绿色品味的言行,却使宋庆华被贴上"环保人士"的标签,而区别於众人。直到遇上"地球村",她才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和人们熟知的许多环保组织不同,地球村专门提倡"生活环保"。他们妥善处理每一个被丢弃的纸团,每一块耗完了能量的电池,或者一份吃剩的午餐,很多人都有宋庆华式的小勺和布包。"环保不仅仅指被污染的河流、被砍伐的森林、被虐杀的动物,对普通人来说,分类垃圾要比救助大熊猫更容易,也更有现实意义。"一个"村民"解释说。
环保无处不在,即使在买东西时。地球村"村民"日常购物的默契是:选用不含磷的洗衣粉,买无氟的电冰箱,使用含铅量少的环保电池。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这样选择,可是大多数人说"不"。
因为这些绿色产品要比普通型贵一点儿。
赵婷,《北京日报》社的一位女记者,在选购冰箱时说,她想要无氟的那种,售货员小姐立刻纠正她的"失误":"我劝你买普通型,无氟冰箱要贵137
块钱!"这是一个环保人士和一个普通人的区别。出发点是冰箱的价格、还是污染空气的氟?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不堪忍受的空气里,有一部分就来自他们家烧的大块煤,那么,人们就该停止抱怨,接受价格高的无烟煤。"地球村人相信经济与环境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说服大众。这是他们的理想:把环保从个别人的选择,变成所有人的习惯。
但是,即使不涉及经济利益,人们也不一定选择环保。曾经有一种很好的生活时尚,被中国人丢了,地球村人常讲这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向一个德国人抱怨:中国人不
懂分类垃圾。德国人很诧异:不可能,我们搞分类垃圾,还是从中国取的经!
老外不是瞎吹捧,只是他的老师是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也许很多人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的旧报纸、旧杂志都舍不得扔,码得整整齐齐,只等收破烂的一声吆喝。连小孩子都晓得收集牙膏皮,一管牙膏皮两分钱,等於一个小面人儿。
这就是最原始的"分类垃圾"。
朴素的"垃圾分类",反而因为经济的进步被许多人丢弃了。而"垃圾分类法"被外国人捡走后,光大成现代文明,如今反销回来,成了在中国极难推行的"环保工程"!
分类垃圾只需动手,不必掏钱,钱不是问题,问题是现在的中国人变懒了。地球村最早在北京重提"垃圾旧事",他们还帮助宣武区建起了北京市第一个分类垃圾回收站。但不久就门庭冷落,人们一忙起来,就忘了塑料和纸有什么区别,一次无疾而终的垃圾革命,让地球村人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想还需要时间,也许相当漫长。
也是快乐总动员
汪永晨,是得过大奖的广播记者,其特征是:她手中的话筒是"绿色的"。
汪是中国广播记者中跑自然保护区最多的,脚步遍及13个省。据说,这位女记者的"环保初恋"就发生在青海之旅。青海有世界上最纯净的蓝天、白云,在那块与世无争的高原上,汪永晨的环保情结却开始於一个并不美好的故事。
讲故事的人,是一个老记者。20多年前,他第一次到青海,临走时,挖了一块草皮作为留念。20多年后,当他再来到青海,发现当年被挖走一小块草皮的那座大山--竟然完全塌陷,不复存在!
这就是青海的植被,非常脆弱。在稀薄的空气中,小草们困难地呼吸,象柔弱的孩子,需要相互依偎,彼此温暖,以生命相系,一小块草皮被无端拿走,整个生命的链条就被撕裂、破损,失去了赖以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剩下的小草只能慢慢地死去。
就在下山的时候,汪永晨还记下了这样一幕:"河边,有二、三十人,衣衫褴褛,正在挖掘大量植被,他们要的是埋藏在下面的--金子。"
谁能阻止这些怀揣欲望的淘金人?谁来帮助无知的游客?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会有人知道在几千米高的世外桃源,正在进行另一种"杀戮",没人相信即使在世界屋脊上,生态自然依然不能逃脱人的追逐。
回到都市的喧嚣中,汪永晨变成了一个"自然人"。"你知道我看到那些淘金的人时,我在想什么吗?"她把弄着手里的小录音机,"我在想,人们并不认识自然,而不认识,就不会爱。"
汪永晨用一个数字袖珍录音机,积累了上百盘录音带,里面是各种动物的叫声,采自世界各地的森林、草原、海滨……在她创办的绿家园中,孩子们甚至听得到小海豚打喷嚏的声音。
"不少人觉得环保乏味无聊,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严肃的说教,枯燥的数字和干巴巴的宣传报告",汪永晨温和地笑起来,有一小片阳光跳跃在她的眼角,"而我对大家
说,来做游戏吧,来玩!"
汪永晨象小时候招呼小朋友玩跳房子一样,现在带领着绿家园的一大群男女老少到自然中去玩:他们乐颠颠地到内蒙古沙漠种树,到山东蓉城观鸟,在北京郊区种西红柿,看星星。甚至在大街上捡垃圾都笑个不停。由於快乐,更多地人加入,连北京的一群外国留学生,都成为绿家园的追随者。
她做得很好,别忘了她是一个记者。"用不着刻意宣传,真的,在大自然中玩,是最好的教育。你快乐了,就会爱它,象爱自己的家,自己的伙伴。"
这是绿家园,把环保做成了"欢乐总动员";这是汪永晨,一个用游戏让人与自然相识、相爱的环保主义者。
绿色悲哀成绿叶?
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甘敏芳,即将走出校园,4
年大学生活的收获之一,是她已经变成了一个环保发烧友。
4
年前,她象许多新生一样,尝试参加学校的各种团体,最终,在其中一个长久地停留下来,它就是"山诺会"--北京市最有影响的学生环保组织,也是四大"绿党"中,唯一的学子派。
"山诺会"的出现,至少打破了这样一种说法:环保是有钱、有闲的人没事干的时候才做的事,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犯不上附庸这种风雅。事实上,缺钱,是四大环保团体共同的特征。因为他们都是NGO
--非政府组织。
不在政府的管辖之内,没有财政收入,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一切都得自"付"。即使是一张植物园的门票,都不是免费的。
现在,绿家园的财政问题只能这样解决:加入者,自费。自费去种树,自费去观鸟。
地球村依靠的是创办人--归国学者廖晓义。利用海外背景,廖女士把自己的村落和国际环保组织联系在一起,她向国际环保基金组织申请项目,主要是影视项目。如果对方同意,那么,就可以得到一笔国际资金的扶助。目前,地球村的经费来源,是给国际环保基金组织拍摄的一部电视片《生活中的环保》。
自然之友是北京最早,也是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支撑它的大旗是全国政协委员、名门之后梁从诫(梁思成之子)。梁先生的声望,使自然之友得到中华环保基金会的一些支持,偶尔也有敬慕者,提供社会帮助,但是,来自"国际同志"的捐助,同样是自然之友一个最主要的经济支柱。
最"贫穷"的,恐怕要属山诺会。没名记,也没名人,彻底的无产阶级。学生们只好在校园里发起种种环保运动,但他们非常认真。
前不久,山诺会承诺:在全校推行"分类垃圾"。同学们把垃圾分好类后,放在宿舍门口,会员们会轮流充当垃圾清洁工,挨门挨户地收垃圾,然后送到垃圾分类站去。
前不久,还发生了一件事:一向清贫的绿家园,突然获得好心人的资助--京城一家知名的书店表示愿慷慨解囊,赞助他们的捡垃圾公益活动,但有附加条件一个:让一位知名女影星加入。绿家园寻思:知名女星也是人,关心环保当然欢迎。没想到,知名女星大驾光临,又带来附加条件一个:捡垃圾可以,要到人多的地方捡!
绿家园人闻之愕然:原来绿色组织,还有这么一个作用--给喜欢活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红影星做一枚"干净的"绿叶?!